找到相关内容36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楞严经》体认三界火宅 (4)

    欢喜心却不能让它永远地起欢喜,才能够突破进入三禅境界,是为离苦妙乐地。   三禅境界是乐俱禅,色身充满了气,故会觉得非常的快乐。但行者至此境界也不要去执着这种快乐,要把这种感觉快乐的心灭掉,才能跨入...不是见性吗?是见性光明,那是二禅的境界。三禅境界时行者身体产生那种快乐感觉,此觉受非常殊胜、微妙,那不是见性吗?也是见性,是见到色身上的快乐,所得到的是离苦妙乐地的境界,这有人也认为是见性。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41579281.html
  • 佛说布施较量功德轻重及讲解

    一沙一渧。如是善事。但能回向法界。是人功德。百千生中受上妙乐。但如回向自家眷属。或自身利益。如是之果。即三生受乐。舍一得万报。是故地藏。布施因缘。其事如是。   佛又对地藏菩萨说:“在...

    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

    布施|命运|功德|地藏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4/1545128960.html
  • 证悟空性与因果不虚并不相违

    应该存在于同一相续。比如我在人间布施,后于天界享受妙乐,人与天人就是一个相续。   我们从小到老乃至死亡,身体可以说是一个相续;从被无明迷惑的凡夫到成就佛果之间,虽然在六道中流转无数,但心也是一个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|因果|空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12/20164228795.html
  • 略论净土欣厌行

    众生心和远离孝敬供养自身等;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,即在远离前边三种障菩提门法的同时获得无染清净心、安清净心与乐清净心。  其次,点明了欣心愿求的方法。包括观想阿弥陀佛法身、报身,或者观净土七宝庄严妙乐...

    释果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71339081.html
  • 如何学习禅文字

    作为人生活动核心的动力。   2、领会了禅就是生命的自我体,所以将一切法都会归于禅,在认识上,对立矛盾的世界已消失,了知自我的一举一动,都是禅生命的表现。生活充满了安祥与妙乐。   3、忽然起了一个大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0439210.html
  • 对于如何看待大乘佛法与大乘经典的一点粗浅认识

    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认识,没有真实地生起出离心,大乘佛法不过是空中楼阁。然而,大乘佛法不仅停留在自身解脱这一阶段,更珍贵的是利益一切众生、使之离苦得乐的菩提心。佛陀成道后,并不直接入涅盘安享涅盘妙乐,...

    成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3645547.html
  • 断除二障·解脱生死

    增多,这就是心不净则国土不净的具体事实。心净土净,不但现生是清净妙因,而殁后决定得到净土妙乐的果报。有此因必有此果,这是从因果俗谛方面说的;若达净土必悟无生,则证妙觉,离言绝待,法身清净,物我一如,则是...

    妙灯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1146228.html
  • 脱去臭皮囊——摘自《红尘觉悟》

    对生命的决绝,同样是基于涅磐之乐的招引,乐就乐在永绝生死,不仅脱离尘世之苦,而且也无死后生命之苫或来生痛苦之虑,是一种永无痛苦,超然存在的无上妙乐和胜境。 小乘佛教孜孜以求无余涅磐,固然是基于对人生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3148521.html
  • 漫谈念佛

    就叫做“阿弥陀”,这尊佛在他过去修行的时候,曾经发过愿:如果有人能念他的名号,一直念到一心不乱、心不颠倒,临命终时只要能念十句的阿弥陀佛,佛就会来接引去他的极乐世界,永远享受妙乐,不用在此痛苦。有人说...

    郭惠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1149623.html
  • 中国化观音信仰的宗教思想结构

    一条基本的架构,贯穿并承托起全部观音思想体系,这便是观音菩萨的“般若波罗蜜”。  般若是一种神圣的智慧,波罗蜜意为度彼岸,即达到一种解脱了一切痛苦的妙乐境界。大乘佛教的学说告诉我们,小乘圣者的孤立自度...涉及的内容极多,有六度、三十七菩提分等多种划分,但其不出福、慧两类。  慧即智慧,修慧以证悟般若圣智,体达万法性空幻有之理,悟入实相真如之境,则可进达清净妙乐的精神境界,此即大乘佛教最高的解脱境界。所以...

    李 利 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3651063.html